
在經濟的許多領域,我們已經有了經過驗證的技術,可以替代化石燃料,但在有些領域,消除碳污染要困難得多。例如,鋼鐵、航運、航空和卡車運輸業(yè)占全球碳足跡的40%,按照目前的趨勢,它們將消耗兩倍于將全球變暖控制在1.5攝氏度以下所需的碳預算。
幸運的是,“綠色”氫氣——利用可再生能源電解生產氫氣——為這些行業(yè)帶來了巨大的希望。通過各種各樣的應用,這種微小的分子可以提供取代化石燃料所需的熱量、還原性、燃料和其他服務。事實上,考慮到讓這些“難以收縮”的行業(yè)實現(xiàn)碳中和的技術挑戰(zhàn),如果不這樣做,就幾乎不可能實現(xiàn)2050年的凈零目標。
除脫碳外,制氫還可用于其他目的。例如,在許多應用中,氫能夠取代天然氣,這使得能源在一定程度上獨立,并減少了對從俄羅斯進口的液化天然氣或管道的依賴。雖然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受到電網覆蓋范圍的限制,但氫氣可以通過管道或船舶運輸。這意味著它可能成為一種可出口的可再生能源,并最終取代石油成為全球主要的能源商品。
根據市場的不同,制造氫氣的方式也非常不同。在歐洲和東南亞,政治和市場激勵措施已經與氫基礎設施的部署相一致。但在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大國,激勵措施往往是相互矛盾的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美國,天然氣滿足了氫能提供給其他市場的所有政治優(yōu)先事項。
氫的生產、儲存和運輸是到2050年實現(xiàn)凈零排放的關鍵因素,這不僅對現(xiàn)有的能源公司,而且對投資者都是一個數(shù)萬億美元的機會。雖然氫目前比化石燃料等競爭對手更貴(按提供的單位能量計算),但電解電池產量的增加正在降低成本。在接下來的十年里,我們可以預期氫在各種應用中會達到相對于化石燃料的收支平衡點,在那之后,氫的生產就有了成本效益。
綠色氫氣對發(fā)展中國家特別有吸引力。可再生能源生產成本最低的國家和地區(qū)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(GDP)較低的國家和地區(qū)之間有很強的地理重疊。因此,這些國家可以通過成為氫氣生產國和出口國來確保全球競爭優(yōu)勢。這樣做還可以幫助它們吸引零碳重工業(yè),如化肥制造或氫直接減量化煉鋼。當然,這些部門的發(fā)展會創(chuàng)造大量的就業(yè)機會。
氫對富裕的工業(yè)化國家也很有吸引力,這些國家目前在氫電解電池的制造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。然而,如果光伏(太陽能電池板)產業(yè)的近期歷史可以作為指導,那么富裕國家可能需要更強有力的產業(yè)政策,以確保生產不會轉移到中國和其他地方。
在氫達到其全部脫碳潛能之前,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。目前,綠色氫只占現(xiàn)有氫生產的很小一部分。相比之下,大多數(shù)氫是“灰色”的,是通過蒸汽-甲烷重整(SMR)過程從化石燃料中提煉出來的。雖然可以捕獲和儲存一些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,以制造稍微清潔一點的以化石為基礎的“藍色”氫,但這不是零排放的選擇。所以目前氫的二氧化碳足跡相當復雜。
此外,氫要實現(xiàn)它的承諾,電網也必須脫碳。但與電動汽車一樣,我們不能等到100%清潔的電網開始部署電池;我們必須現(xiàn)在就開始。
這在財務上并不像聽起來那么危險。誠然,在綠色氫成為成本最低的氫源之前,必須跨越一個門檻。值得注意的是,美國能源部(US Department of Energy)最近宣布了一個目標,將“清潔氫”的成本降低到每公斤1美元,如果通過SMR工藝以可持續(xù)的天然氣價格生產氫,這一目標幾乎不可能實現(xiàn)。這意味著美國的政策已經與綠色氫保持一致。
然而,用綠色氫來脫碳的重工業(yè)需要大量的電力。生產所需數(shù)量的氫氣幾乎需要目前全球總發(fā)電量的兩倍。滿足這一需求的唯一方法是更快地開發(fā)可再生能源。
這反過來又導致了關鍵的基礎設施設計問題,比如氫管道還是輸電線應該優(yōu)先考慮。該行業(yè)的增長將產生許多監(jiān)管影響。為了確保氫基礎設施的快速建設,重要的是貨幣化,建立鼓勵資本支出延期的費率結構,并提供跨各種基礎設施類型的全系統(tǒng)規(guī)劃。
同樣,改用氫燃料將加速許多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資產的淘汰。為了使大量擱淺資產不產生負面影響,需要通過各種財務激勵措施對其進行再利用或促使其盡早退出。
在基礎設施再利用方面潛力巨大的一個領域是天然氣管網,在某些情況下,可以對其進行改造以實現(xiàn)氫的輸送。一些燃煤電廠也可能被重新利用;然而,在這里,電-氫-電的端到端效率非常低,因此其有利可圖的使用是有限的。對于鋼鐵工業(yè)來說,情況更為嚴重,因為現(xiàn)有的高爐產能可能需要用直接還原來取代。同樣,汽油和柴油基礎設施也需要更換。但是,隨著電動汽車市場的增長,這種基礎設施的未來仍是未知數(shù)。
氫氣帶來了巨大的機遇,但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(zhàn)。根據IEA對1.5°C路徑所需條件的分析,全球范圍內,該行業(yè)目前每年只能生產約1 gw的氫電解電池,從今天到2030年,綠色氫產量需要增加1000倍。
我們可以也必須采取一些措施來應對這一挑戰(zhàn)。一是要有政策保證規(guī)模上的穩(wěn)定需求,讓電解企業(yè)跨入工業(yè)制造。第二,政府必須提供補貼來支付最初的“綠色溢價”,直到學習曲線開始生效。最后,我們必須解決當前資產位置與脫碳行業(yè)最低成本清潔足跡位置之間的緊張關系。
在直接和間接的政治優(yōu)先考慮的支持下,氫市場獲得了動力,并越過了不可逆轉的臨界點。因此,它們正迅速將清潔工業(yè)和脫碳經濟帶進觸手可及的范圍。
相關推薦: